AG九游会改革开放谋发展 文旅融合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3-11-30 17:16:37

  AG九游会改革开放4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探索和实践解放、提升文化生产力,强化文化中心功能定位,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巨大改善,文艺舞台佳作汇聚,对外交流品牌国际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

  根据北京市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职责整合,组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2018年11月16日上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式挂牌成立。五年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领域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展现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经过不断努力,在夯实、健全、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文旅发展六要素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大厨下乡”乡村旅游餐饮提升行动计划连续三年的推动下,京郊10区25个乡镇35个民俗旅游村300余家餐饮单位,“结对”38家高星级饭店百余位行政大厨获得帮扶。至今,已研发创新菜品300多道,逾2000人次从业人员得到专业培训。实现了从路边野菜变精致点心、乡土四季食材皆入味——从一道菜到一段故事、从赏味到赏沉浸场景——以中西融合丰富情调、以美食塑时尚打卡地的“三级跳”。

  三年来,“大厨下乡”活动取得积极成果。一是成功打造区域美食品牌。各区结合区域定位、餐饮特色和文旅资源,在乡村传统风俗习惯及烹饪技艺上传承并创新,实现区域乡村美食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如大兴“三八席”、通州“西集家宴”、延庆“豆腐宴”在传统菜品基础上升级;昌平“苹果宴”、平谷“御桃文化宴”、怀柔“板栗宴”、房山“地质文化餐”等结合本地文化特色进行菜品创新。二是乡村美食新场景不断涌现。一批美食主题民宿、网红餐厅、乡村咖啡馆等吸引游客慕名前来。门头沟“小院下午茶”、密云“乡间咖啡”、顺义“中西式融合菜”等新体验引领乡村美食新风尚。乡村美食与在地文化、乡村环境相融合,打造出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美食体验。三是乡村美食度假产品持续优化。随着乡村餐饮服务水平的提升及乡村美食文化的深入传播,乡村美食已逐渐成为乡村休闲度假的重要内容,“住特色民宿、品乡村美食”成为市民游客京郊出游的重要选项。

  截至目前,北京共有星级饭店373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8家,四星级饭店102家,三星级饭店147家,二星级64家,一星级2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共有客房9万余间,可提供床位15万余张。

  同时,乡村住宿在经过长期发展后,也进入提质升级阶段,明确了未来三年发展目标。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交通委、市园林绿化局等部门,于今秋印发《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北京乡村旅游发展实际,系统谋划了未来三年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提出到2025年,力争培育等级乡村民宿800余家、市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00余个,优化乡村旅游精品线余条,新建、改扩建游客停车场、旅游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200余处,创建“美丽乡村路”380条1500公里,努力促进本市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产品供给更加多元,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方案》提出,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实施文化内涵提升、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民宿+”三大工程,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培育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其中,“乡村民宿+”工程,将推动民宿空间与乡土文化及民俗风情相融合,支持乡村民宿开展多元业态经营,拓展特色文化体验、共享农业、手工制造、电商物流等服务,发展“民宿+文化体验”“民宿+工坊”“民宿+直播间”“民宿+研学”等特色产品,打造“长城人家”“门头沟小院”“云水之家”“延庆人家”等民宿品牌,培育乡村民宿精品,加快建设乡村民宿集聚区及乡村旅游综合体,引导乡村多业态融合发展。

  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首善标准,不断满足残障人士对文化旅游生活的新期待,按照“市级引导、区级实施”工作思路,指导各区持续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完善个性化的无障碍服务,加大无障碍宣传力度,组织丰富多彩的扶残助残文化活动,让更多残障人士方便参与文化旅游活动,营造“首善有爱、环境无碍”社会氛围。

  印发《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促进文化旅游设施无障碍环境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1年)》,指导各区加强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图书馆、文化馆、剧院五类行业单位无障碍环境改造。推进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备工作,会同市卫健委,印发《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2023年)》,为81个旅游景区,配备132台AED。推进母婴室建设。推进图书馆设置康复阅览室,提供盲文文献、普通中文文献大字本以及智能听书机、盲文刻印机、盲文点显器等无障碍设备。

  持续完善“北京智慧旅游地图”微信公众号,采取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提供旅游景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线查询,包括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AEDAG九游会、母婴室以及无障碍游览路线等内容,提升旅游出行的便捷度和满意度。该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首批发展智慧旅游提高适老化程度示范案例。

  2020年徽班进京二百三十周年之际,市文旅局指导北京市海外文化中心策划推出“京剧文化之旅”品牌项目,陆续推出“大戏看北京——京剧文化之旅服贸会特展”“戏装之美”“骑行之美”“后台之美”“梨园童趣”等系列活动。活动在海内外平台同步直播,截至2022年底累计观看量达927.32万人次,媒体宣传覆盖人群达数亿人次。

  其中,“京剧文化之旅·骑行之美”活动基于首个京剧主题的线上旅游地图——京剧文化之旅智慧地图,围绕该地图标注的古戏楼、京剧名人故居、剧院剧场等京剧文化资源,串联节点策划骑行路线,已多次举办。中外京剧爱好者均对此活动大加赞赏。每次骑行所用的高科技自行车,可以实现轻助力与自主运动相结合,适用性强,广受欢迎。

  未来,“骑行之美”活动将继续跟随“京剧文化之旅智慧地图”,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京剧地标进行骑行体验,通过打造“京剧+骑行”的年轻化高品质产品,丰富主题性、特色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展现北京城市魅力,促进中华文化传播。

  北京文旅局积极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成效、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围绕协同发展任务目标,努力推动京津冀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协同发展。

  推动落实《2023年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工作要点》,联合编制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联合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北京市体育局、张家口市政府联合签订《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年度推进计划书》。与张家口市政府召开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座谈会,联合签订《共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延庆区政府、张家口市政府主办第三届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发展大会,签订“延张大乌”文旅合作协议及备忘录。支持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与河北涿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开展文旅合作,共同签订三地战略合作协议。

  积极拓展冰雪运动、长城文化、演艺等主题内容,打造京张文旅常态化、品牌化活动。京张冰雪旅游季活动,将赛事活动、产品发布、资源推介、产业招商等系列活动融于一体,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召开首届京张骑游大会,发布“骑游京张”品牌培育计划和小红书·骑游京张话题打卡活动成果,邀请张家口、延庆、石景山推介本地丰富的骑游资源。支持张家口市举办“崇礼国际大马戏”活动,推动北京演艺集团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发布7条“漫步北京-双奥之旅”主题游线路,围绕奥运场馆及奥运元素从“鸟巢”到滑雪大跳台,从奥森到妫水河畔,从群明湖的首钢倒影到高耸的海陀山,让游客“一站式”打卡奥运场馆,体验运动快乐。推出8条“四季八线 嗨玩京张”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主题线),聚焦体育旅游和户外运动,以种类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全的户外运动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新时代广大游客对体旅产品的新需求。聚焦长城古道、冰雪旅游、草原天路等不同区域特色,推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主题游线路。

  建立京津冀文旅质量标准体系,颁布实施全国第一个区域性自驾相关服务标准《京津冀自驾驿站服务规范》,印发实施《京津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指导标准》。健全三地文旅市场信用信息网站和监管平台,依托北京市文化和旅业信用信息网,共享京津冀三地文旅信用动态信息。投入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补助转移支付资金,指导各区完成标识标牌2737平方米建设。

  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都是中国文旅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群,可以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发挥各自文化影响力,挖掘新兴业态,在互为客源地、目的地,以及吸引高质量国际游客上加强跨区域合作,在国家顶级城市群架构下,携手发力,通过资源要素共享,互融互通提速,不断丰富文旅产品、充实文旅内涵,推动文旅消费提质升级。

  目前南北正在携手探索建立文旅产业链、信息链、供应链和服务链协同平台,在南北文化交流、反季节客源互送、文旅产业协同、文旅数智化等方面形成跨区域的合作,为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京津冀与粤港澳地区共25家旅行社签约“南北客源互送协议”,将依托高铁、旅游直通车、航空大交通的联动优势,进一步加强京津冀与粤港澳的市场互通、互相导流。北京京剧院、佛山粤剧院、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三大戏曲院团签约“文化交流协议”,将为观众带来更加多元化的丰富戏曲体验。

  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梳理盘活区域文旅资源,结合各区域消费特点和优势,形成多区域的商旅文体融合消费区布局AG九游会。

  近年来,北京市文旅局积极打造北京网红打卡地、漫步北京、北京微度假、骑游北京、品读建筑——发现北京之美等文旅新消费品牌。

  一方面以品牌为抓手,挖掘和梳理北京文旅资源,优化文旅资源供给。如2023年,市文旅局紧抓“消费提振年”的大环境,瞄准本地游客和外地来京游客这两个主要市场,紧抓春季、“五一”假期、暑期和毕业季开学季、“十一”假期、秋季、重阳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共推出114条差异化“漫步北京”旅游线款“北京礼物”节日礼单,受到市场关注和游客好评。组织开展“漫步北京”核心区文化探访路City walk活动,7名特约讲师与120余名学生及家长一起,走进城市角落,深入胡同肌理,感受核心区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市、区联动,还开展了开门迎春、骑游北京、微风露台、七夕游园、骑遇京张、北京工业旅游资源分享会、北京康养旅游发展对话等多场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引导鼓励市民游客体验不一样的北京文旅资源。

  另一方面,以品牌为链接,带动企业参与,激发市场活力,共促文旅消费。“北京微度假”是2022年新推出的文旅消费品牌,已打造了12个北京微度假目的地,发布之初即联动美团、抖音、携程、去哪儿网、同程旅行等线上平台企业,建立线上“北京微度假品牌馆”,方便游客“种草”和“拔草”,轻松实现一站式获取“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度假攻略并快速预订,实现品牌与消费的直接链接。2022年“骑游北京”品牌,共推出21条文旅骑行线路。除作为自由行攻略外,品牌已联合中青旅等多家头部旅游企业,实现了8条文旅骑行线路的产品转化。其中,北京京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利用21条文旅骑行线路转化,从上游独家品牌自行车的生产、运营和售卖,中游导游细分培育、自有销售平台搭建,下游线路产品体验、城市文化深度探访和粉丝群培养等全产业链条运作,实现骑行消费的闭环,开辟了旅游企业骑行产品的细分垂直新赛道。

  通过网络平台扩大传播是近年来文旅促销费的举措之一。以今年为例,北京市文旅局共举办19场文旅促消费新媒体直播。其中,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合作“二十四节气图鉴”系列直播共9场,结合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等传统节气,利用央视网、央视频、央视微博、央视新闻等渠道,场景式展示北京特色文旅资源,平均每场直播在线场“网红打卡网红地”活动,采取“抖音+网红”形式到北京网红打卡地直播打卡,云游北京新消费场景,吸引年轻群体线下打卡消费。

  除此之外,市文化和旅游局还联合东方甄选举办“东方甄选·漫步北京”北京专场直播活动,直播共计带货190款产品,共吸引超过3000万人次观看。

  为打造文旅融合新产品,深度挖掘北京文化生活内涵,对接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旅游消费,北京市文旅局2020年起认定文化旅游体验基地,截至目前共推出116家文化旅游体验基地,有效拉动了文化旅游消费新升级。2022年,百家体验基地共同开展了短视频征集展播、品牌提升系列活动,提升基地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2023年,北京市文化旅游体验基地主题市集,在751文化产业园区内,邀请35家体验基地设置50多个摊位,推出近700种文创商品及10余项特色文旅体验产品,吸引约3万人次游客线年起,市文旅局每年评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应用场景优秀案例,至今已有24个案例上榜。上榜案例基于5G、人工智能、VR、AR等信息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创新应用,体现了技术与文旅元素的完美融合。以2023年的上榜项目为例,既有“发现法海寺”壁画数字活化利用、《悠栽逛中轴》互动探索文旅体验、厂甸云庙会“北京琉璃厂历史文化街区非遗元宇宙”等历史题材的科技呈现,也包括“基于5G+8K的舞台艺术双演融合应用”、《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等装备升级项目;既有云端的线上App、小程序,如通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智慧化景区系统,也有线下线上虚实结合的实体场景,如泡泡玛特城市乐园。

  近年来,北京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形成全方位推动非遗保护的“组合拳”。截至目前,北京非遗资源共有1.2万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0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9位。北京地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共13项,位居全国第一。

  近三年来,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基石,北京相继出台了《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北京市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定《北京市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和保护办法》,公布《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将长效机制延伸到更多细分领域,为不同类型的非遗保护提供了工作准绳。

  北京着眼“见人见物见生活”,探寻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的新路径,加强非遗品牌建设、传播能力建设,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潮起来。其中,在打造融合发展新业态方面,做好“非遗+”“+非遗”大文章,推动非遗与旅游、金融、科技等行业深度融合,达到“1+12”的效果。围绕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阐释,开发“漫步北京”品牌和中轴线微展厅、中轴书店、云游万宁桥等“数字中轴”项目,提升沉浸式体验;开展非遗伴您“逛京城、游京郊”活动,推出“非遗+旅游”线路,推进非遗与旅游的深融互促。连续举办四届“北京非遗购物节”,以京东、抖音为主阵地,联合电商平台首次集中开通北京非遗老字号专场直播,让大家零距离“听文化、观技艺、品艺术、享优惠”,实现非遗老字号品牌声量及销量双“爆发”,活动年均销售额突破亿元。

  近年来,北京市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在扩大精品力作供给、优化演艺空间布局、创新升级演艺新业态、构建良好演艺市场生态、繁荣艺术演出市场等方面下功夫,着力营造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发展氛围,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全面推动北京市“演艺之都”建设。

  截至2023年9月,北京市依法设立演出场所经营单位206家,文艺表演团体739家,演出经纪机构1901个,机构数量和综合竞争力均位于全国前列。

  2023年前三季度,北京营业性演出数量已达35561场次,观演人次达884.7万人次,票房收入超18.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6.9%、199.7%、280.9%。首演剧目多、演艺新空间各具特色、演艺审批高效、内容供给层次丰富、线上资源品质和频次双高,成为北京演艺市场的突出特点。

  市文旅局的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10月,市、区两级文旅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各类营业性演出活动已超过2019年全年,增长了31%。市、区两级演出审批已推出了演出剧目提前预审服务,让演出举办单位提前吃下“定心丸”,为后续演出项目运作奠定了基础;实行全程网办和邮政寄递服务,申报单位办事人员无需跑动即可在线提交申请、获取审查意见、提交补齐补证材料、获得演出批文,企业办事便利度提升。

  近年来,北京制定出台了推动“大戏看北京”36条、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22条等一系列措施,着眼艺术创作全链条扶持,围绕重点领域进行突破,为本市演艺市场提供政策保障。推出了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机制等政策“组合拳”,实现全链条扶持,着力构建首都演艺发展良好生态。

  五年来,市属13家文艺院团及国家大剧院推出新创剧目217台,平均每年创作40多部新剧目,民营院团和演艺机构平均每年创作60部。北京连续四届4部剧目摘取中国艺术节舞台艺术最高奖项—文华大奖,群星奖也实现了“届届获奖”,多部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重点扶持作品名单、2023年第十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舞台艺术精品成绩斐然。

  五年来,北京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中国戏曲文化周等各类艺术节展135个,2023年前三季度,北京开展各类展演季、主题活动近100多个,包括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第二十五/二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等知名品牌活动,2023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双奥之城”舞台艺术演出季等特色展演,外地院团纷纷在京举办展演活动,演艺精品聚集高地基本形成。

  其中,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吸引来自全国20个省市近50个优秀院团院校在北京园博园上演120余场演出、百余场次讲座导赏对谈、近200场次互动活动。现场吸引来自全国的游客10万余人次,全网全媒总浏览量超过 5.6亿人次,以高质量的演出活动、高品质的跨界融合、高水平的平台展示、高声势的宣传报道、高标准的组织保障,全面展示了戏曲文化发展丰硕成果,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事。

  北京目前已初步形成王府井、前门、天桥3个剧场群,以及三里屯演艺区、南部演艺区、城市副中心演艺区3个各具特色、亮点鲜明的演艺区。北京艺术中心等重点“一团一场”文化设施项目建设运营持续推进。

  今年,天宁1号东方艺空间等15家场所,入围首批市级演艺空间培育名单,演艺新空间蓬勃发展,各类演艺新空间市场化运营有序推进,形成一批文化演艺与商业、旅游深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同时,市文旅局公布了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首批线个项目,即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保利云剧院——数字化演出文化生态平台、东方大剧院、“大戏看北京”云演播线上展播、新现场高清数字剧场AG九游会。它们均供给了百余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涵盖多种艺术形式,覆盖国内外知名文艺院团,且通过大屏小屏多种终端,提供了不同场景下的观演服务,实现多渠道多内容多形态的展演展播。